今年以来,美国政府与美联储之间围绕是否应该尽快降息的问题展开博弈,从唇枪舌剑到人事变动,已从政策分歧升级为关于美国经济治理方向的较量,牵动着全球市场的神经。这场纷争未来走向值得密切关注。
本届美国政府就职以来,频频向美联储施压,希望迅速推动大幅降息。有分析认为,三重现实压力让本届美国政府对降息的需求尤为迫切。
首先是财政压力。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联邦政府2024财年债务利息支出约1.1万亿美元。随着国债总额的不断攀升,利息支出还将进一步增加。8月10日,美国国债总额突破37万亿美元,且增速未见丝毫放缓。这种局面下,美国政府尤其看重降息对缓解财政负担发挥的作用。
其次在美国政治周期驱动下,降息的紧迫性被强化。通常降息能在短期内刺激股市上涨,创造“经济繁荣”。本届美国政府就职以来争议不断,国内民调持续下行,这对2026年中期选举选情不利,因此希望尽快大幅降息刺激经济,彰显政绩,从而为2026年中期选举铺路。
此外,美国政府寻求货币宽松对冲加征关税带来的副作用。比如,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举措推高了企业成本,而降息客观上可降低融资成本,美国一些人试图以此抵消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滞胀风险。
一面大幅加征关税,一面又极力推动降息,这种策略存在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关税推高通胀,而降息却需要低通胀环境,如果在高通胀环境下强行推动降息,二者叠加可能触发“工资—物价螺旋上升”,引起更严重的通胀问题。这也成为美联储坚持不降息的重要理由之一。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面对特朗普政府施压,迟迟“按兵不动”。一方面,通胀仍是美联储决策的重要考量之一。核心PCE物价指数在6月份同比上涨2.8%,高于预期的2.7%,为2月份以来最高水平,且8月份新增关税的影响尚未完全传导至消费端。美联储据此认为对通胀仍不能掉以轻心。另一方面,美联储坚称就业市场仍具韧性,缺乏紧急干预的证据,这削弱了降息必要性。此外,美联储也反复强调“独立性”,认为若妥协于白宫,可能难以再取信于市场,会引发资本外逃,长期利率反而因通胀预期上升而提高,抵消降息效果。
近期,双方博弈再度升级。美国劳工部8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美国失业率环比上升,表现逊于市场预期。同时,5月份和6月份非农业部门新增就业岗位数量较此前公布数据大幅下调,表明美国就业市场明显降温。因不满美国劳工部发布的最新就业数据,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让劳工部下属的劳工统计局局长埃丽卡·麦肯塔弗“走人”,并指控她“出于政治目的操纵就业数据”;同时推动美联储理事库格勒辞职,提名支持降息的经济顾问米兰填补空缺。
有分析认为,特朗普政府正试图控制数据定义权以制造降息合理性,改组美联储理事会以改变投票格局。短期看,美国政府推动的人事变动可能影响美联储内部的投票权结构,从而影响9月份降息表决,为降息打开技术通道。但长期来看,无论是美联储还是美国政府,都无法承受数据公信力受损带来的伤害。当前黄金价格飙升,已有预测短期内将突破4000美元/盎司,显露出市场对“定制化数据”的警惕。
对于美国政府的频频施压,美联储并不买账。美国有关法律规定总统无权因政策分歧解雇理事,而鲍威尔任期会延续至2028年。即使有新理事加入,仍需争取12名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委员中至少5票支持,而目前多数地方联储主席仍坚持数据依赖原则。因此,有分析认为,美联储的制度防火墙尚未失效,美国政府和美联储正形成某种僵持局面。
这种僵持随时可能被经济形势变化打破。一方面,如果美国失业率大幅上升,或是消费疲软加剧,美联储将不得不以“应对衰退风险”为由降息,以维护政策体面。另一方面,如果通胀因加征关税出现大幅反弹,鲍威尔可能坚持观望。这或许对美联储来说是个好选择,但也可能刺激美国政府采取更加激烈的举措。
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的降息之争,本质上是美国长期积弊的集中体现。美国政府急于降息,源于债务驱动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然而美联储清楚,如果透支信用换取短期繁荣,最终将以长期滞胀等代价偿还。无论何种结局,这场博弈已暴露出美国经济治理的深层裂痕。
来源/经济日报(记者连俊),原标题《美国降息之争走向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