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17日,霸王茶姬以“中国新茶饮美股第一股”身份登陆纳斯达克,开盘首日市值一度突破75亿美元。创始人张俊杰在致股东信中描绘的“服务100个国家茶友,每年提供150亿杯现代茶”的愿景,与招股书中295亿GMV、124亿营收、25.15亿净利润的亮眼数据形成双重奏。但光鲜财报背后,加盟商利润跳水、单店GMV负增长、海外市场水土不服等矛盾正加速爆发,这杯被资本热捧的“现代茶”,已隐现泡沫破裂的危机。
加盟商“血泪”:从5.5个月回本到24个月挣扎
2023年,霸王茶姬曾以“5.5个月回本周期”吸引加盟商蜂拥而至。但到2024年四季度,南京新街口等核心商圈门店日均杯量从800杯骤降至500杯以下,闭店率从0.5%攀升至1.5%。杭州某加盟商透露,其门店毛利率从65%跌至52%,扣除房租、人工后净利润不足10%,而2023年这一数字高达25%。更严峻的是,2024年新签约加盟商回本周期普遍延长至18-24个月,远超品牌承诺的“12-15个月”。
加盟门槛的“隐形壁垒”进一步加剧矛盾。2023年,霸王茶姬加盟申请通过率超30%,而2025年已降至不足5%,江浙沪地区甚至低于1%。南京某加盟商则坦言:“现在不仅要拼资金实力,还要有黄金点位资源,甚至需要‘托关系’才能通过审核。”这种“优中选优”的策略,并未能阻挡单店效益的持续恶化。
供应链“双刃剑”:成本转嫁与品质争议
霸王茶姬引以为傲的“安卓式供应链”模式,在2024年遭遇双重考验。一方面,其茶叶采购量达1.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2%,但采购成本同比上涨18%,直接压缩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其宣称的“物流成本占GMV比重不足1%”的极致效率,实则通过向加盟商转嫁成本实现。多位加盟商反映,品牌方强制要求使用指定物流服务商,且运费标准高于市场价15%-20%。
更致命的争议来自核心原料“冰勃朗非氢化基底乳”。尽管品牌方强调其“不含植脂末、反式脂肪酸”,但消费者对其健康属性的质疑从未间断。社交媒体上,“喝伯牙绝弦失眠整夜”“万里木兰导致心跳加速”等投诉频现,而品牌方仅以“个体差异”回应,未能有效化解危机。
产品创新“停滞”:大单品依赖症难解
霸王茶姬的崛起依赖“伯牙绝弦”等少数爆款,但这一策略正遭遇瓶颈。2024年,其核心产品贡献了91%的GMV,但新品推出数量仅为15款,远低于喜茶的105款。更严峻的是,其大单品销量增速从2023年的45%放缓至2024年的12%。消费者对“茶拿铁”品类的审美疲劳开始显现,社交媒体上“霸王茶姬越来越难喝”的吐槽频现。
“健康化”转型的尝试也陷入两难。2024年推出的“低糖版伯牙绝弦”因标准模糊遭质疑,而加盟商则抱怨低糖产品利润率更低。广州某加盟商直言:“低糖版单杯成本增加1元,但售价仅上涨0.5元,毛利直接砍半。”这种“既要健康又要利润”的矛盾,暴露出品牌在产品创新上的乏力。
海外市场“折戟”:文化溢价与性价比之困
霸王茶姬的全球化战略正遭遇“水土不服”。截至2024年底,其海外门店达156家,但海外营收占比仅为12%,远低于预期。更尴尬的是,其北美首店(洛杉矶Westfield Century City商场)试运营首月日均单量远低于国内门店日均销量。
“文化溢价”在海外市场失灵。霸王茶姬试图通过“兰亭序”“榫卯”等中式命名吸引消费者,但调研显示,超过60%的海外用户认为其“过于复杂,难以理解”。此外,其海外门店杯均价超5美元,远高于当地奶茶品牌,性价比劣势明显。而某新加坡加盟商坦言:“本地消费者更愿意为珍珠奶茶支付3美元,而不是一杯看不懂名字的‘现代茶’。”
资本“用脚投票”:市值蒸发与估值逻辑动摇
尽管成功登陆纳斯达克,但霸王茶姬的股价表现却令人失望。上市首日股价高开低走,收盘涨幅不足5%,随后连续三日下跌,市值蒸发超10亿美元。机构投资者对其“高增长故事”产生质疑,摩根士丹利将其评级从“增持”下调至“中性”,理由是“其盈利模式可持续性存疑”。
“烧钱换增长”模式难以为继。2024年,霸王茶姬销售和营销费用达11亿元,占营收的比重高达3.7%,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其用户复购率仅为35%,远低于喜茶的53%和奈雪的茶的48%。红餐网创始人陈洪波指出:“霸王茶姬的营销投入未能有效转化为用户粘性,其‘大单品+加盟’模式已触及天花板。”
结语:霸王茶姬的“至暗时刻”与未来赌局
从“茶饮黑马”到“资本弃子”,霸王茶姬的陨落折射出新茶饮行业的残酷现实:在供应链成本高企、产品创新乏力、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单纯依赖“规模扩张”已难以为继。其2025年计划新增1000-1500家门店的目标,在加盟商利润下滑、海外市场遇阻的背景下,更像是一场“最后的狂欢”。对于张俊杰而言,如何平衡规模与效益、创新与效率,将是其能否避免重蹈瑞幸覆辙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