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Goldman Sachs)是全球闻名的杰出投资机构,其不单是华尔街最享负盛名的投资银行,也为投资者带来难以比拟的回报。
至于素有亚洲巴菲特之称的李嘉诚先生则白手起家,利用精明的投资技巧和複息效应成为亚洲富豪。透过多项明智投资,他将长江和记发展成全港最大和最具价值的企业。
高盛和李嘉诚都是最顶尖的投资者,不过他们也曾因过早沽货而痛失数百亿美元的潜在资本增值机遇。接下来,我们将会讲述他们分别错过阿里巴巴集团和Priceline的故事。
高盛与阿里巴巴
在成为中国最具价值和最赚钱的公司前,阿里巴巴仅仅是由马云成立的一家小型初创公司,并为筹集资金而绞尽脑汁。当时公司的使命与今日一致,就是联系企业和消费者。在发展初期,公司就只是由几个人在公寓设立的网站,缺乏规模或竞争优势,未能真正打入市场。
为了扩展业务,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尝试以500万美元出售公司的10%股权,可惜却找不到买家。幸运的是,高盛亚洲私募投资主管林夏如认为阿里巴巴大有可为,同意作出投资,并为马云争取到以500万美元向高盛出售50%股份的交易。
在这项交易中,高盛也能获得反摊薄权,毋须增加注资额也能维持股权比例。如果当年高盛答应协议,买入阿里巴巴,今时今日股份的价值至少会达到数亿美元。
可惜,那时高盛决定只投资332万美元,更在之后的2004年以区区2,200万美元出售阿里巴巴的股份。虽然高盛将投资额增值了七倍左右,但却因为沽货而错过了前所未有的投资机遇。
李嘉诚与Priceline
在科网股泡沫爆破后,现时已改名为Booking Holdings Inc的网上旅游和预订服务行业霸主Priceline一度陷入困境。
大概是股价从1999年的高位暴跌太打击士气,Priceline的创办人Jay Walker合共以1.34亿美元向李嘉诚和其旗下公司(和记及长江)出售3,630万股股份,而和记及长江在其后合併为现在的长江和记。
假如李嘉诚和他的公司一直持有该3,630万股,现在股票的价值将相当于约120亿美元。在2003年,Priceline将每六股股份合併为一股。
遗憾的是,在2006年,李嘉诚决定卖出旗下公司在Priceline的全部股份,以赚取约数亿美元利润,结果太早离场。
愚人总结
在某些时候,买入股票并坚持不沽甚至会比追求庞大利润可取,高盛和李嘉诚也许都会后悔太早卖出上述潜力可观的企业。




- 重磅利好!国家发放育儿补贴每孩每年3600元,母婴用品及乳业板块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 爆款影片成推手!幸福蓝海乘势狂飙,今日再获20CM涨停
- 【热点题材】医药题材持续火热,亚太药业、众生药业等连续上涨,深度分析助你穿透现象看本质
- 高端PCB供不应求,明年供需缺口仍达17%,产业链全线受益
- 人形机器人闪耀WAIC,机器人能力不断进化!行业量产阶段加速到来
- 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密集公布,产业化进程驶入加速通道
- “真金白银”鼓励生育!国家育儿补贴方案出炉,年3600元/孩,撬动“生养育”全产业链
- AI硬件迭代催生“PCB升级潮”!30%复合增长赛道井喷,中信证券警示供需缺口扩大
- 创新药"Deepseek时刻"?恒瑞医药引爆创新药涨停潮,千亿赛道进入兑现期
- 手机"无卡化"时代降临!联通全国铺开eSIM,电子产业链或迎新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