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数百亿美元潜在资本增值机遇的两家企业

  高盛(Goldman Sachs)是全球闻名的杰出投资机构,其不单是华尔街最享负盛名的投资银行,也为投资者带来难以比拟的回报。

  至于素有亚洲巴菲特之称的李嘉诚先生则白手起家,利用精明的投资技巧和複息效应成为亚洲富豪。透过多项明智投资,他将长江和记发展成全港最大和最具价值的企业。

  高盛和李嘉诚都是最顶尖的投资者,不过他们也曾因过早沽货而痛失数百亿美元的潜在资本增值机遇。接下来,我们将会讲述他们分别错过阿里巴巴集团和Priceline的故事。

  高盛与阿里巴巴

  在成为中国最具价值和最赚钱的公司前,阿里巴巴仅仅是由马云成立的一家小型初创公司,并为筹集资金而绞尽脑汁。当时公司的使命与今日一致,就是联系企业和消费者。在发展初期,公司就只是由几个人在公寓设立的网站,缺乏规模或竞争优势,未能真正打入市场。

  为了扩展业务,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尝试以500万美元出售公司的10%股权,可惜却找不到买家。幸运的是,高盛亚洲私募投资主管林夏如认为阿里巴巴大有可为,同意作出投资,并为马云争取到以500万美元向高盛出售50%股份的交易。

  在这项交易中,高盛也能获得反摊薄权,毋须增加注资额也能维持股权比例。如果当年高盛答应协议,买入阿里巴巴,今时今日股份的价值至少会达到数亿美元。

  可惜,那时高盛决定只投资332万美元,更在之后的2004年以区区2,200万美元出售阿里巴巴的股份。虽然高盛将投资额增值了七倍左右,但却因为沽货而错过了前所未有的投资机遇。

  李嘉诚与Priceline

  在科网股泡沫爆破后,现时已改名为Booking Holdings Inc的网上旅游和预订服务行业霸主Priceline一度陷入困境。

  大概是股价从1999年的高位暴跌太打击士气,Priceline的创办人Jay Walker合共以1.34亿美元向李嘉诚和其旗下公司(和记及长江)出售3,630万股股份,而和记及长江在其后合併为现在的长江和记。

  假如李嘉诚和他的公司一直持有该3,630万股,现在股票的价值将相当于约120亿美元。在2003年,Priceline将每六股股份合併为一股。

  遗憾的是,在2006年,李嘉诚决定卖出旗下公司在Priceline的全部股份,以赚取约数亿美元利润,结果太早离场。

  愚人总结

  在某些时候,买入股票并坚持不沽甚至会比追求庞大利润可取,高盛和李嘉诚也许都会后悔太早卖出上述潜力可观的企业。

关键词阅读:美股 资本增值 阿里巴巴 高盛

责任编辑:史文瑞 RF13549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