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再掀股票回购潮 但三大原因需警惕

  金融界美股讯 据Yardeni Research最新研究证实,美国公司正在掀起一股股票回购热潮,但是目前尚未有新闻表明股票回购现在是美国公司最喜欢的向投资者返还现金的工具。该研究还揭露了此次回购热潮令人担忧的三大原因。

  但是回购的爆炸式增长是否真的是公司现金的最佳利用方式?它们对股东有利还是不利?尽管回购被广泛赞誉为市场的救赎,但美国公司选择以极高的价格回购其股票,因此,每花一美元仅能带来相对微不足道的回报。这种选择还意味着他们无法在自己的业务中找到比这收益更高的项目。

  通常情况下,回购是奖励股东的绝佳选择。他们提供的资本收益税率要低于股息收益率。当一家公司选择回购股票而不是浪费大量的资金进行高价收购和低回报项目时,股东会从中受益,这表明管理层严格遵守了投资原则。

  回购价格昂贵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回购的时机存在问题。通常情况下,在股票价格便宜时首席执行官会加快回购速度。但是当前的回购增加恰逢股票价格大幅上涨。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回购的热潮似乎是一个绝妙的举动,因为标普股票总体而言,现在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去年的价格。通过假设,即大盘股公司在2019年以该指数的平均价格进行购买,而指数价格急剧上升,以至于购买时的价格比今天的创纪录价格低14%。这使得2019年的巨额支出看起来像是捡了个大便宜。

  问题是,如果股票价格从这些历史高位回落,那么这些回购看起来就不那么明智了。但是,就当前来看,不论股票价格上涨多少,首席执行官们似乎也只能选择继续回购股票。

  Yardeni Research的最新报告“企业财务简报:标普500回购与股息”揭示了当前的回购规模,特别是与股息结合使用时。

  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的四个季度,股票回购升至创纪录的7700亿美元,相当于标准普尔营业收入的60.4%。股息增加了4,840亿美元,创纪录的返还给股东的现金总额为12.47万亿美元。回购和股息的总“收益率”为5.05%,这意味着去年底支付的款项占标准普尔总市值的25%,约为25万亿美元。

  听起来不错。如果市场的市盈率保持稳定,您将获得5%的回报!当然,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才1.5%。但是,这个问题值得怀疑的原因有三个。首先,大公司在购买股票的同时发行了大量股票。截至2019年9月的四个季度,标准普尔出售了约2000亿美元的股票,有效抹去了26%的回购。因此,“净”回购收益率低于广告中所宣称的2.3%。

  没有那么多的钱

  其次,标准普尔的巨头们在过去的12个月中平均市盈率为21,按历史标准计算这非常高。即,每一美元能使每股收益提高4.8%。与之相比,2010年至2013年金融危机后平均倍数的15倍回购,当时1美元的股票回购产生了6.7%的收益,即每股收益增长了近40%。

  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示例说明了近期以高价进行巨额回购所带来的回报以及潜在的陷阱。去年,Google花了174亿美元回购了1540万股公众拥有的股票,平均价格为1130美元。 Google的市盈率约为31倍,这意味着每花费1美元,每股收益仅提高3%。尽管如此,此次回购看起来还是受益颇多。 2月11日,Google股票的价格为1518美元,比Google去年的价格高出三分之一。

  如果高估值成为新常态,那么到目前为止,首席执行官们做出的选择还算不错。但是大盘股繁荣并没有使回购热潮减慢,动能回购的现象应该会给投资者带来麻烦。由于市盈率从21跃升至目前的24.4(基于最近12个月的GAAP收益),因此公司获得的回购美元回报甚至低于去年,这意味着每回购1美元收益仅为4.1美分(或每股额外收益中的4.1%),比去年减少了15%。

  如果利率回到之前的历史水平,则估值将会暴跌,这个时候,美国企业集团可能因为高价回购而付出惨重代价,因为他们降低了流通量,从而减少了数十亿美元。

  疯狂投资

  第三,Yardeni报告指出,在这四个季度中,回购和股息总计占所有营业收入的97.6%。由于营业收入不包括税收和利息,因此这两项支出所吸收的资金远远超过了这些公司的净收入。这意味着美国的首席执行官们为了以高价回购股票,甚至不惜大量举债。

  这种趋势发出令人不安的信号。美国的大公司在工厂的新投资方面大做文章,他们坚信他们以高价回购股票所获得的回报率将超过其投资新项目所获得的回报率。近来有数据表明,他们不愿意将收入投入新项目,而比任何其他因素都有助于提高生产率和经济增长。

  回购热潮可能预示着股东的艰难时期以及GDP的增速放缓。为了使标准普尔指数达到两位数,重新投资于其业务的收益率必须产生远高于回购所产生的收益。选择回购的公司越多,它们越能表明将收益用于生产新产品或投资工厂的机会正在减少。

关键词阅读:美国 股票回购

责任编辑:史文瑞 RF13549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