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万亿美元市值也许是种诅咒

  伴随美股最近两年的暴涨,以及FAANG股票确立美股市场上近乎统治性的地位,谁会成为第一家“万亿美元公司”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很多人都相信苹果,也有人认为可能是亚马逊……然而,最新一期《经济学人》杂志的熊彼特专栏却建议大家不要只顾万亿美元的噱头,而应该进一步思考“万亿美元公司”这个标签对于企业和投资者到底是福是祸——

  一家企业到底能够发展到多大,是否存在某种极限?现在,如果苹果的市值再上涨9%,他们的总身家就将超过1万亿美元。这无疑是个令人瞠目的数字,但是支撑着这一数字的是iPhone制造商惊人的利润,他们每年都能够赚到600亿美元,平均派给全世界所有人,每人都能够得到8美元。可是,与此同时,苹果的股东和管理层也可能会惊处一身冷汗,因为从利润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来看,苹果可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危险区,曾经跻身于此的都是一些史前巨兽级别的传奇企业,比如东印度公司和老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的标准石油——如果历史可资指引,那么,苹果恐怕不会变得更大,其他科技巨头也是如此。

  事实上,1万亿美元市值的关口之前也曾有一次被逾越,那是中国石油,他们在2007年曾经有15天获得了更高的市值。然而客观说,那只不过是上海市场投机狂热的产物而已。无论怎样,万亿市值其实只是一个噱头,真正重要的,是一家公司的利润相对于整体经济的规模。在这方面没有什么铁律可言,但是常识认为,极限确实是存在的。极端的利润往往意味着一种产品已经极端流行,市场很难再进一步拓展。

  这种史前巨兽级别的企业,历史上有六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当企业规模过大时,政府都出手干预了。1813年,英国的私营商业帝国东印度公司发生了鸦片生产等不当行为,因此失去了长期以来对印度地区贸易的法定垄断地位。1911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拆分标准石油,当时,在民粹主义思潮席卷全美的情况下,政府还对另外一个镀金时代巨头美国钢铁采取了行动。1969,IBM成为了反垄断行为的靶子,而1974年又轮到AT&;T,迫使后者放弃了对电信行业的整体把控。1998年,美国司法部还提起了拆分微软的诉讼。

  在讨论这些巨兽的时候,最佳的标尺就是他们的利润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盈利记录是可靠的,充分显示了这些公司所能够攫取到的惊人财富。《经济学人》统计了这些公司与监管当局摊牌前夜的利润峰值,并将其与所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了比较。不过,还是有必要做一些补充说明:要解读古老的会计数据多少需要一点猜测(比如东印度公司的账目上还有“战利品”这样的进项)。至于国内生产总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并无系统记录,只有学院派经济学家的估测数据。还有,东印度公司和标准石油相关的资料来源主要是历史著作,以及法院和国会文件,而非公司财报。

  通过比较,至少可以明确得出三个结论。首先,这遇到麻烦的六家公司的利润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从0.08%到0.54%不等,中值0.24%。最高的是东印度公司,最低的是IBM和微软。其次,今天的一些美国科技巨头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了这个危险区间的底部。最后,当下这些大科技公司惊人的估值其实是意味着他们的利润完全可能进一步成长。如果投资者的预期准确的话,那么到了2027年,亚马逊、苹果、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微软的利润就都将越过0.24%的历史中值,而Facebook与他们的距离也极为有限。

  科技大亨们一直在吹风说,今天的世界上,企业规模早已不再那么重要。今日的企业比过去要全球化得多,因此将他们的利润与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相比很可能是夸大了其影响力(尽管亚马逊到2027年的预期利润相对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两倍于1813年的东印度公司)。与此同时,今日美国的政治系统,也与当年的英国和美国不同,企业想要控制政府难上加难。

  不过,今天的科技巨头们从消费者获取利润的连贯性犹在当初的巨兽们之上。整体而言,当前七家最大公司的股本回报率为32%。1998年的微软曾经更高。当年的标准石油则与今天的科技巨头们相仿——事实上,当初公诉人们要求拆分和打破垄断的主张之所以能够成功,这正是一个关键点。不过,东印度公司、美国钢铁,以及AT&;T,哪怕在最顶峰的时候,股本回报率也只有10%左右,IBM好一些,也只是20%。(费绿)

  如果今天的巨头们被拆分了,这是否会带来一场灾难?一位大股东认为,在有些时候,拆分其实是有利于投资者的。毕竟,法庭1911年决定拆分标准石油后,后者的上市子公司市值都迅速膨胀。当然,更加宏观地说来,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东印度公司在失掉垄断权后走向沉沦。美国钢铁在法庭上赢得了胜利,避免了拆分的命运,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还迎来了繁荣,但是之后就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1990年代,IBM遭受了严重的亏损,今天他们依然生活在过去自己的阴影之中。那些从标准石油拆分出来的较小的公司,包括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在内,哪怕合计起来,其利润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也不能和当初同日而语,不过这两家公司各自都活得不错。AT&;T拆分出来的两家公司威瑞森和AT&;T,现在又各自吞下了不少竞争对手,两者的利润加起来已经和1974年的前身相当了。至于微软,逃脱了拆分的命运后,规模较之当初几乎又翻了一番。

  无论对硅谷还是中国的科技圈子而言,认为历史永远是简单重复显然都是不对的。可是,无法否认,当科技公司的权力日益膨胀,这些巨头们实质上就是让自己的未来蒙上了更多的变数。1974年,AT&;T在年度财报中对反垄断风险不屑一顾,并告诫美国人,其实“竞争才会造成加倍的浪费”。1909年,标准石油对法庭表示,他们的成功是因为自己创始人们“无比强大的技能”,就好像是他们发现了“一座金矿或者钻石矿一样,大量收入归于他们是完全正当的”——今天的科技巨头们为自己辩护时,似乎依然是完全一样的论调。今天,诸多大科技公司的市值都在向着两年前根本无法想像的关口发起冲击时,大家最好时刻记得,企业超级明星们犯错总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关键词阅读:市值 谷歌 FAANG Alphabet Facebook

责任编辑:史文瑞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