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科技股泡沫随时可能会破灭

  本月早些时候,高盛发出了令投资者颇感欣喜的消息,称科技股“并非泡沫”,而且他们预言说,那些大科技公司股票的涨势可能持续数十年之久,但是ZeroHedge刊文指出,事实上,高盛看走眼的例子并不罕见,比如在2008年5月,他们曾经预言原油价格将冲上200美元,但是几个月后,就发生了大衰退,油价每桶下跌了100美元以上。

  现在,除了少数幼稚的散户,几乎没有人会再相信高盛了,相反,他们的这种表态倒是很可能被人们看作是一种确定顶部即将到达的信号。

  比如,3月间,即科技板块今年遭遇第一次巨大风浪的时候,美国银行的哈内特(Michael Hartnett)就直言,包括亚马逊、奈飞、谷歌、推特、eBay、Facebook在内的“电子商务”股票较之金融危机时已经上涨了617%之多,形成了过去四十年里也能排名第三的泡沫,若是这些股票保持这样的上涨速度,要不了几个月时间,就将形成史上最大泡沫。

  后来,哈内特继续发声,指出尽管迄今为止,由于转变为市场周期晚期的“防御成长股”,这些科技股票享受到了创纪录的投资流入,但是“重大风险”也就此形成——“和1998年一样,信用震荡蔓延,投资者被迫从风险资产当中去杠杆化,筹措现金”,于是就很可能发现“迅速而巨大的科技股抛售”。彭博的琴科(Andrew Cinko)也指出,“如果时局变得艰难”,投资者被迫减债,他们就只能卖掉“自己持有的一切”,而“那些刚刚退出金融板块,进入科技板块的人恐怕将欲哭无泪”。

  Leuthold Group的保尔森(Jim Paulsen)也应和了哈内特的说法,指出科技ETF占据了近两年基金投资净流入的30%,而上次出现类似的情况,正是在互联网泡沫时期。一直以来,保尔森都以牛派立场而闻名,但即便如此,他也不能把将所谓FANG股票视作是下一次科技泡沫的实质信使:

  “我们以前是否目睹过这样的场面?科技股票在复苏周期的晚期接管了股市,看上去似乎让牛市进入了长生不老的形态,让大家的投资组合转向了更为集中化的新时代布局,投资者每天都目睹少数股票(FANG)价格冲上新高,不断受到刺激,越加坚信科技板块已经成为其他板块遇到麻烦的周期晚期阶段防御力最强大的存在。”

  周日,在其《全球宏观经济下一步》研究报告中,摩根士丹利首席美国股票策略师威尔森(Michael Wilson)接过哈内特和保尔森的接力棒,打出来一记科技泡沫预警“三连击”,称这泡沫已经到了原形毕露的临界点,“任何时间,而且是没有预警”的情况下都可能破灭。

  威尔森的报告一开始就以“狮、虎、熊”的比方指出,虽然2018年的金融市场看上去和2017年并没有太多不同,但是事实上,如果着眼各种不同的资产门类,其实可以谈论的话题有很多。

  “从最广阔的股市,即明晟所有国家全球指数着眼,今年迄今为止的日子基本上不赔不赚,一直是在零的上下振荡。类似的,全球债市,若是以巴克莱全球总体指数为代言,全年的回报也是如狮子游荡一样,不断在正数和负数区间来回。”

  “不过,若是着眼于较为狭窄的市场,我们所看到的就是彼此截然不同的画面了:比如,美国科技股绝对是老虎——标普500指数的科技板块今年迄今为止上涨了14%,而其中三分之一最大的成份股更是至少上涨了20%。与此同时,美国必需消费品股票却下滑了13%还多。”

  “与此同时,我们也见到了一些货真价实的熊市,比如以美元计,阿根廷和土耳其市场的跌幅都接近30%。”

  威尔森还指出,在个股的层面,美股所经历的痛楚也超过了正常水平:比如年度迄今为止涨幅接近4%的标普500指数,其中其实有148只成份股自去年12月18日的顶部以来都遭遇了至少20%的盘整。与此同时,今年的信贷交易局面也令人不安,做多利率基本上就是一桩输家交易。

  简而言之,威尔森要强调的是,在科技板块和其他几乎所有一切之间都出现了明显的表现差异,他指出,“这正是我们在2018年展望当中所描绘的那种‘微妙的交接棒’。这种交接的出现,是因为我们预计盈利和经济增长将在今年见顶,同时通货膨胀抬头,金融环境也会在各国央行主导下缩紧”。或许也正因为如此,美国银行在不久前也正式放弃了全球协同增长的叙事。

  事实上,当前的紧缩周期与正常情况相比尤其危险,哪怕后者也会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威尔森解释道,这是因为经济已经“超额完成”了他们充分就业的目标,与此同时,通货膨胀也超过了2%的水平,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很难改变预订的紧缩计划的——哪怕联储自己加给自己的维持金融稳定性的第三任务,也无法改变这一点。

  在摩根士丹利看来,这就意味着“要让联储转向与过去不同的方向,或者哪怕只是暂停,恐怕都需要一个更大的金融变故才可以”。也正因为如此,美国银行在风险因素方面的调子也变得越来越谨慎了,该行首席技术官甚至说“在联储被迫停下其动作之前,我们都将非常乐于保持防御立场,以及坚持大力卖出风险资产”。

  毋庸置疑,哪怕较为小范围的资产门类遭遇到了各种痛楚,但是整体而言只是平平的股市和债市显然不能视作是“更大的金融变故”。与此同时,摩根士丹利还发现,欧洲央行的口径也日益趋向鹰派,越来越敢于释放出他们可能在下次会议上做出年底前结束量化宽松决定的信号。

  于是,威尔森认为,在市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崩盘发生的情况下,我们“将很可能持续经历不同资产门类、不同特定证券、板块和地区之间的熊市‘巡回表演’”。

  尤其是,联储的紧缩计划正在加速推行——去年第四季度,资产负债表缩减正式开始,到今年10月,每月缩表额度将达到峰值——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一直在经历不断发作的小规模风暴,而发生的地点,正是威尔森所谓的资本市场“最脆弱环节”,比如最具投机性资产虚拟货币去年12月至今的行情可能就是其中之一。然后是Libor-OIS利差、前端融资市场、波动交易策略、欧洲银行股票、新兴市场(阿根廷、土耳其和巴西为首)债券,以及最近的意大利债券等。

  多少有点阴差阳错的是,这些动荡客观上又造成了科技股泡沫越吹越大的结果,使得“在被投资者视为防御性的资产那里,交易变得甚至更加拥挤——而这些资产当中的一部分,很可能最终会被证明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具有防御性”。在这里,威尔森说的正是成长型股票,尤其是科技板块。对于那些被现状所迷惑的人,威尔森的困惑真值得他们好好琢磨一番:

  “在当前的世界上,那些传统的防御性资产,比如高品质债券、公用事业股票、电信股票、医疗卫生股票和必需消费品股票恐怕无法再发挥其正常情况下应该发挥的防御作用了,因为在量化宽松的时代,它们的价格都被推得太高了,于是,投资者不得不蜂拥转向那些看上去可以在各种环境中都持续成长的资产。”

  正如保尔森提到的,成长型股票就符合这样的界定,说起来当前发生的这一切也不能算有多新鲜:“科技股票在复苏周期的晚期接管了股市,看上去似乎让牛市进入了长生不老的形态,让大家的投资组合转向了更为集中化的新时代布局,投资者每天都目睹少数股票(FANG)价格冲上新高,不断受到刺激,越加坚信科技板块已经成为其他板块遇到麻烦的周期晚期阶段防御力最强大的存在。”

  只是,保尔森并没有预言这样的情况将如何结束,但是他确实提出了一句诘问:“我们以前是否目睹过这样的场面?”

  威尔森事实上已经做出了回答:曾经有过。他指出,这些资产九阿哥的稳定上涨又反过来坐实了大家认为它们具有防御功能的印象。麻烦其实也就在这里悄然隐藏下来了:这位摩根士丹利首席股票策略师指出,“真正的风险可能就在于过犹不及——我们最初所秉持的,或许是一个完全合理的主题,但是我们很可能已经走得太远了”。

  那么,这资产泡沫到底会在何时破灭呢?摩根士丹利的结论是:

  “真相大白的具体时间是难以预测的。不过,鉴于金融环境预计还将持续紧缩,那一天完全可能是在任何时间,而且是没有预警的情况下到来。尽管我还没有看到这些资产将立即上演暴风雨的线索,但是路面上似乎已经落下了零星的雨点。”

  或许,就科技板块而言,真正有效的指标正是来自高盛——高盛信誓旦旦保证科技股并没有泡沫,很可能正是在怂恿大家做接盘侠,他们好出清手里的科技头寸,全身而退。

关键词阅读:科技股 摩根士丹利 杠杆化 谷歌

责任编辑:史文瑞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